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接受思政教育,加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力度,提升青年学子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实现教育与文化的有效结合,西安翻译学院教育学院“寻红色印记,悟今之发展”小队由团总支副书记马玥璐老师带队前往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站 会宁红军会师遗址
“会师楼前风云聚,红军英魂映碧空。”会宁红军会师旧址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重要历史遗址。它不仅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研究的宝贵场所。
为了追寻会宁精神,实践团队参观了会师门城楼和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站在城楼上,俯瞰着会宁的大地,仿佛能听到当年红军胜利会师时的欢呼与呐喊。庄严肃穆的展厅运用了丰富的图文资料、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多媒体展示技术,生动还原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艰难历程以及会宁会师的重要意义。大家神情肃穆地追忆着抗战时期英勇先烈的艰苦卓绝,与历史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亲历红军的英勇与智慧,深刻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
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积极响应“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伟大号召、时刻学习、牢记并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更应该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站 会宁教育展馆
为了探寻“状元县”由来,实践团队参观了会宁教育展览馆。进入教育展厅,由张国祺和李映满两位讲解员带领实践团队进行参观学习。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会宁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明清以来,耕读传家、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绵延六百余年而历久弥盛。参观学习过程中,大家不由感慨,即使在困顿时期,一代代教育者仍坚定质朴、筑教为先;一代代学子犹勤读不辍、矢志向前。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将这种毅力和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会宁县运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创造出辉煌教育成果,也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该精神不仅促进了会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对当代教育实践仍有重要启示,同时也成为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站 会宁电商孵化基地
为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实践团队参观了会宁电商孵化基地。会宁县利用其地恶劣的地理环境特点,发展了以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大家了解到水资源匮乏和地形地貌成为制约会宁农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但进入新时代之后,“互联网+”成为助力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市场的重要法宝。这种新模式不但为当地企业提供了电商发展的平台和资源,而且通过创新的电商模式和科技应用,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宁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以绿色和无污染著称。人们将特色且品质优良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通过种植这些特色农产品,会宁县有效地将环境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民。与此同时,会宁县还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种植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打造了中药材产品的靓丽名片。但在其地形的限制下,运输成本对产品的价格有着重要影响。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是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之一。
岁月悠悠情未改,红色基因代代传。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呼吁广大青年学子加大对红色基因、革命精神的传承力度,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让我们携手并进,以红色精神为指引,以教育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为灵魂共同绘制教育与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美好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