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第二课堂 -> 社会实践 -> 正文

文学与传媒学院“习”语润心·“译”言筑魂宣讲团赴越家庄村实践纪实

发布日期:2025-07-19   来源:校团委宣传部   点击量: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学与传媒学院“习”语润心·“译”言筑魂宣讲团于6月30日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展望未来,希望以“乡音”为引、“党音”为核,用带着泥土芬芳的方言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听得懂、传得开、信得过”的家常话,让理论“接地气,入人心”。

6月30日,团队抵达越家庄村委会办公室召开行前部署会。针对乡村60岁以上老人占75%的实际,成员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研讨:“宣讲要让长辈听得懂”“医保、种粮补贴用咱村常说的话讲”“高温天备足绿豆汤,细化安全预案”。



会上,团队不仅对接了多个目标村(社区)的宣讲需求,更针对越家庄村高龄村民集中的特点,明确“方言为主、案例为要”的宣讲策略;同时卢昊泽反复强调安全规范,细化后勤保障,为后续实践筑牢根基。

当日下午,村委会会议室里坐满村民。考虑到多数老人听力减弱、方言更亲切,团队特意调整宣讲形式:宣讲员卢昊泽用澄城方言开场:“叔姨们,今儿不说大道理,就说咱身边的‘好日子’!”他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种粮有补贴,看病能报销”等村民熟悉的场景解读政策,又以村里修的水泥路、建的光伏电站为例,说明“共同富裕”是“看得见的实惠”。

宣讲结束,村民们意犹未尽。“用咱的话讲理论,听得明白、记得住!”68岁的李婶笑着说。村书记拉着团队成员的手感慨:“你们肯‘蹲下来’和老人说话,用方言拉近距离,这法子实在!”随后,他现场反馈建议:“多讲咱村的‘土故事’,时间再短些,老人坐久了累;下次可以带点政策手册。”团队当即记录整改,承诺“当天问题当天改”。

此次越家庄之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课堂。团队深刻体会到:基层是最好的“翻译官”,方言是最暖的“连接器”。未来,团队将带着村民的建议,走进城关中学、永内村等实践地,用更“接地气”的形式、更“冒热气”的内容,让“习”语真正“润心”、“译”言切实“筑魂”。

“理论宣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双向奔赴’。”团队负责人总结道,“会把村民的‘问题清单’变成‘宣讲清单’,让青春在基层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习”语润心·“译”言筑魂宣讲团投稿(选用时略作改动) 编辑:杨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