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第二课堂 -> 创新创业 -> 正文

挑战筑梦,创赢未来——专访我校“挑战杯”国赛主体赛一等奖获奖团队

发布日期:2025-11-09   来源:校团委宣传部   点击量:

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国赛的舞台上,西译学子交出了亮眼答卷。由傅欣瑜、刘恋等7位同学组成的团队,在石嘉妮、岳蓓老师的指导下,凭借《照护的里程 生命的刻度:安宁疗护服务优化路径探析——基于187个家庭深度调查的实证研究》项目,一举斩获全国一等奖,这也是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

照护的里程 生命的刻度:安宁疗护服务优化路径探析——基于187个家庭深度调查的实证研究

团队成员:傅欣瑜 刘恋 王迪 党子明 杜雨红 张楠 张海航

指导老师:石嘉妮 岳蓓

当“挑战杯”国赛一等奖的喜讯传来,西安翻译学院“生命里”安宁疗护团队的成员们,内心涌起的不仅是喜悦,更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这份荣誉的分量,远不止于奖杯本身。它凝结着团队数百个日夜的深耕,闪耀着指导老师全程亦师亦友的陪伴与光芒。

缘起:一个遗憾,一份“值得做”的承诺

故事的起点,始于一份遗憾。团队负责人傅欣瑜的外公在生命最后阶段,全家因缺乏专业照护知识而手足无措。那种眼睁睁看着至亲在痛苦和焦虑中走完最后一程的无力感,成了她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她想做点什么,不让更多家庭留下同样的遗憾。

这份朴素的初心,遇到了一位“点灯人”。当傅欣瑜把这个想法告诉指导老师石嘉妮时,石老师深刻共鸣这份初心,更确认了这份研究的社会使命:这件事,非常值得,必须有人去做。无需华丽的动员,一场“用调研传递温度”的双向奔赴就此启程。跨学科的同学们迅速集结,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踏上了这场充满挑战的征程。

深耕:三年的扎根,与毕业季的冲刺

这场深耕尤为不易。安宁疗护,是一个触及生命终点的敏感议题。为了让调研不流于表面,团队做出了最“笨”也最扎实的选择:扎根一线,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展开调查。

他们的调研不是冰冷的问卷,而是有温度的陪伴。周末往返于学校与安宁疗护机构,成了团队的日常。她们协助护理人员照顾老人,坐下来握住老人的手,陪他们聊天、唱老歌。那些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的服务痛点、亲耳听到的临终心声、亲眼见证的照护场景,都化作了团队最珍贵的“实践底稿”。

这份长达三年的坚持,在团队大部分核心成员进入大学最后一年时,迎来了最大的考验。当考研、实习、毕业论文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在人生的岔路口,他们依然做出了最坚定的选择——并肩作战,牺牲掉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将这份积累了三年的实践底稿和调研数据,打磨成最终的学术作品,去完成这件从一开始就想做的事。

这最后的冲刺,是对团队友爱的极致淬炼:

是成长的共享:白天在课间争分夺秒整理素材,晚上围坐一起逐段打磨文字,从学术“小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研究者。

是压力的共担:她们抱着电脑穿梭在教室与宿舍,互相打气,分享彼此的焦虑,也分享一个小小的进展带来的喜悦。

更是“面红耳赤”的真诚:为了一个观点的表述、一个数据的解读,她们会激烈讨论。正是在这种毫无保留的碰撞中,团队的心贴得更近,报告的质量也愈发扎实。

领航:她的笃定,是我们最硬的“底气”

“这份国赛一等奖,如果说团队的努力是‘里子’,那石老师就是我们的‘面子’和‘底气’。”傅欣瑜对老师的付出充满感激。

在团队成员心中,石嘉妮老师的指导是倾尽心力的护航:

她是“最快的回响”:调研报告撰写时,无论多晚收到初稿,次日清晨,团队收到的必定是满是红色批注的回复。

她是“最细的把关”:PPT打磨阶段,她亲自参与设计制作,每天逐页带领团队分析修改;路演稿,她逐字逐句地抠语速、调节奏;问题库,她先自己熟练回答每一个问题然后再反复提问训练学生。

她是“最拼的战友”:团队成员回忆:“那段时间,石老师既要处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又要兼顾我们,常常看到她一边扒拉几口饭,一边紧盯着电脑上的文本和PPT。”

然而,比这些辛苦付出更深刻影响着团队的,是石老师的人格魅力与育人理念。她总是教导我们:要善良做人、踏实做事、常怀感恩。这份教导,让团队在面对临终议题时,始终保有一份同理心与专业性。

“她也总是鼓励我们:要自信、要大胆、要勇敢”。正是这份鼓励,成了团队最坚实的支撑。当团队面对瓶颈、自我怀疑时,石老师的“相信”是他们的定心丸;当得知总决赛有同类选题的强劲对手时,是石老师“不到最后结果不要放弃”的坚持,稳住了所有人的心态。她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学术的严谨,更是面对困难时那份笃定和乐观。

决战:并肩作战,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带着这份笃定,团队站上了国赛的最终舞台。这份底气,同样也来自学校领导、团委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全程护航。从备赛冲刺到奔赴现场,他们细致的后勤保障、专业的工作支持和温暖的现场鼓励,让团队可以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国赛现场那几天,是真正的并肩作战。从签到报道的生涩,到细致入微地完成布展;从展位上自信从容地面对每一次问询与交流,到站上现场决赛的答辩台,沉稳利落地完成最终展示。每一个环节,团队成员都配合默契,互相支撑。这段经历,毫无疑问,成为了团队所有人大学生活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启程:在爱中前行,在尊严中谢幕

那些共同度过的深夜、激烈讨论的午后、在电脑前反复修改的时光,最终汇聚成了国赛一等奖的荣光。

这份奖项,是终点,更是新的起点。“我们收获了远超奖项本身的成长,收获了可以托付后背的友谊和一生珍贵的回忆。”作为即将毕业的“生命里”核心成员们,感慨万千,“这条路很难,但我们愿意一直走下去。”

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爱中前行,在尊严中谢幕。未来,这支被爱与坚持浸润过的团队,将带着这份经历赋予的勇气与力量,继续在安宁疗护这个热爱的领域深耕,用专业与温度,去点亮更多生命的最后一程。

西译青年工作室&团队指导老师石嘉妮

1、作为指导教师,您认为该项目能够斩获国赛一等奖,最关键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四个词的紧密结合:相信、行动、坚持和团队。

相信是起点。我们从一开始就坚信这个选题的社会价值,我也坚信我的学生们有能力做成这件事。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让他们也相信这件事情的价值、相信自己、相信我。

行动是地基。这份成果是建立在团队的调研和志愿服务之上的,没有切实的行动,一切都是空谈。

坚持是考验。项目周期很长,尤其是在团队大部分成员面临毕业和考研的压力下,大家依然选择并肩作战,这份坚持让我们最终把事情做好了。

团队是保障。在这场师生协同作战中,学生是主角,但我们老师的角色,更关键的是做他们的‘引导者’与‘补位者’。需要帮他们搭建框架、把握方向,在他们能力暂时达不到的地方,我们得及时顶上去,及时补足他们的短板,否则单靠学生或老师一方,都难以完成这件事。

这四点,缺一不可。

2、指导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互动案例?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具体的策略,而不是空洞的鼓励。我的方法是递进的:

首先,布置清晰的任务,并提供高标准的样板。我不会只说“要创新”,而是会明确目标,并给他们照着做的样板和标杆,我得先把事情做好,然后才能让他们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其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比如,我会让他们先去看大量优秀案例,自己先产出第一稿,哪怕粗糙也没关系,哪怕最后我会把这个东西全部重新改一遍,但是让他们先自己去思考去写去做是不能省去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反复提问来倒逼他们深入思考和记忆。

印象最深的就是国赛决赛备赛冲刺时,涉及要准备答辩的环节,我先引导他们自己写出所有可能提出的问题,然后我再逐个提问他们,基于他们的回答我再梳理逻辑,告诉他们答题逻辑和重点。最后我们建立了一个“问题库100问”,我去扮演评委,随时随地地反复追问与训练他们回答问题的逻辑。这个过程会迫使他们去发现逻辑漏洞,主动把所有细节内容都吃透。当他们能自信从容地回答所有提问时,主动性和创新性自然就真正激发出来了。

西译青年工作室&团队成员:党子明 刘恋 杜雨红 张海航

从校赛到省赛、国赛,项目在呈现、模式、答辩逻辑等方面做出了哪些关键调整?团队是如何强化这一板块的?

从校赛到省赛、国赛主体赛,我们项目在呈现、模式、答辩逻辑上调整还挺多的。一开始答辩的时候,我们净是堆数据,大学生气太重,讲的专业数据老师都听不懂。后来答辩老师提醒了一下我们,我们就——把数据堆砌改成强化逻辑思维,用真实的案例题去代替一些专业数据,逻辑也改成了先抛痛点再讲方案。到国赛的时候,项目专业度也就成熟了,痛点、源数据都是重点,我们就先打磨路演稿,老师还帮我们设了个“问题库100问”,让我们去填答案,反复改动和练习,然后提问让我们反馈回答,这个逻辑提升了我们很多思维。比如说一开始从零构建,还有时间、逻辑这些,专门向评委听得懂、能感受到温度的方向调,也得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专业度和调研的学术性。其实就是在不断练习、反复提升自己,这一点真的要感谢老师,要是没有老师提的那些问题一遍一遍锻炼我们,我们也不会从零基础一步步走到现在,拿到成绩真的挺不容易的。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如何平衡“专业服务”与“人文情感”?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团队平衡专业服务和人文情怀,主要是因为我们做的是康复治疗学,本身就涉及我们的专业性。像中医这方面,然后团队里还有汉文呀、翻译呀这些专业的同学,他们贡献文本、翻译国外的安宁疗护文献——毕竟安宁疗护是从外国引进来的,翻译的时候也得要专业。还有设计专业的同学,他们负责做宣传册,让产品被社会大众接受。我是康复治疗和中医相关专业,主要用自身专业为安宁疗护提供支持,也给团队学生提供专项指导,我自己也在里面提升了很多,之前我对安宁疗护也没多少了解,通过这些年的团队学习和实际接触,现在对这一块更熟悉了。

对于推动安宁疗护的社会普及,团队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项目后续会如何实践延续价值?

对于推动安宁疗护的社会普及,我们觉得最大的障碍是大众的认知误区——中国人传统的孝道观念,觉得安宁疗护就是等同于放弃治疗,别人会觉得这样不好,但其实不是的,安宁疗护是让患者能够舒适、有尊严的。项目后续的话,我们打算通过做一些宣传物料、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安宁疗护,也会继续去养老院这些地方做服务,把实践延续下去,让更多人能接受到安宁疗护的帮助。

对回顾备赛全程,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备赛全程最难忘的经历,对我来说更多是团队在一起熬夜奋战的时候,但更难忘的是第一次去机构调研。那是周六早上,第一次人家因为我们是大学生,觉得不够专业、没权威性,机构都不认可我们团队。后续我们通过多方沟通,还有其他社会人士参与进来,才顺利去调研、了解机构里老人的情况,这个过程挺坎坷的,不光是我们,可能很多参赛团队都会遇到“以大学生身份怎么和社会机构对接”的问题。还有就是第一次去碑林区瑞泉机构,那是机构第一次接受我们,我们去做志愿,他们也愿意分享真实的安宁疗护故事。当时看到一个老人,肉眼看就只剩70来斤了,身上特别瘦,没法进食只能靠鼻饲管,那一幕真的触目惊心,我们当时就觉得做这个事特别有意义,也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不然老人离世这么痛苦,我们也很痛心,这是第一次调研,令我们印象特别深。还有就是我们队长,他是项目负责人,他在赛前因为熬夜奋战好几个大夜病倒了,校赛前一天还在医院输液、打吊瓶,那时候还跟我们打视频,陪着我们一起弄内容,真的特别温暖。

对于之后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和寄语吗?

对于之后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学弟学妹,我想说的是,要把自己的专业性落到实处,自己去服务社会大众,多和社会各界接触,不要把自己的视角局限在某一处。还有就是做项目的时候,要把数据和情感结合——本身的数据得有科学性,要在网上浏览大量的论文,看前人的研究,再结合最新的研究去归纳总结;但同时这也得是个讲故事的过程,要带上情感,这样才最打动人,这是我做项目这段时间觉得最重要的一点。祝福的话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在竞赛里收获成长,也能真正做出有价值的项目!

本次大赛自启动以来,学校各级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全程跟进,并多次深入团队指导交流,为项目把脉定向,给予方向性指导与持续性鼓励。从校领导的全程护航到师生数月的携手攻坚,技术突破、路演打磨的每个环节,都浸透着西译人的智慧与汗水。这份“挑战杯”的突破,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科研氛围的生动注脚,更刻着“敢闯敢创”的西译精神。这份荣誉,是团队协作的勋章,更是“敢闯敢创”西译精神的鲜活注脚。相信这段披星戴月的征程,会成为更多学子的前行坐标,以青春智慧扎根实践,在创新路上续写更多属于西译的精彩。


图片:杨文静 闫国瑶 李春莹 刘宇恒 文字:杨毅 杨优怡 排版:王晨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