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翻译学院“青马工程”公务能力与素养微专业顺利开班,《中国青年报》对此进行专题报道。作为全国首个“青马工程”相关微专业,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学校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更开创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微专业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样本。2008年,我校积极响应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正式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十七年来,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持续深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此次推出“青马工程”公务能力与素养微专业,正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突破性创新。

创新构想落地,多部门协同筑牢育人根基
为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响应教育部“双千计划”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号召,西安翻译学院团委于2024年初前瞻性地提出了设立“青马工程”微专业的创新构想。
这一构想的核心在于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转化为一套更为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精准对接基层岗位的就业需求,填补了传统学科在公职能力培养方面的空白,旨在为培养具备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公职能力的青年人才搭建坚实平台。
学校党委对这一创新举措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培养目标、专业命名、课程架构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度研讨与反复打磨。历经多轮优化申报材料,最终在2025年9月成功获批招生。
全国首创定位,聚焦公职领域培育后备力量
作为全国首个聚焦“青马工程”的特色微专业,我校此次推出的 “公务能力与素养微专业”,开创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微专业模式相结合的全新形式,具有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首批招生对象锁定学校第十七期“青马工程”学员,共录取205人。这些学员将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实现从“青马学员”到“公职后备力量”的精准蜕变与成长。
微专业紧扣“青马工程”政治培养的核心要求,聚焦党政机关、基层单位、群团组织等公职领域的能力需求,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育人理念。其核心目标是为公职领域相关单位输送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熟练胜任实际工作的复合型储备人才,为学生高质量就业赋能,引导青年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维课程体系,递进式教学赋能全面成长
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微专业以“基层公职人才核心能力”为导向,由团委、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联合培养,巧妙平衡“理论深度”与“实务实用性”,构建了“理论筑基+实务赋能+公考衔接”的特色培养体系,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能力培养到应试准备”的递进式课程架构,且各课程均明确规定了学时、学分与开课学期,有力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
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三大模块各有侧重、有机衔接:理论基础模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公务素养》为核心课程。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公职人员政治素养要求解读、时政热点剖析等内容,为学生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使其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内涵。实务能力模块涵盖两门精心设计的课程。其中,《领导力培养之跟党学创业》聚焦于党建引领下的组织领导力培养,以及基层项目策划与执行等关键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项目管理与创新创业能力;《青年工作实务与基层组织管理》分两学期开设,围绕青年群体需求分析、基层团组织建设、组织活动策划等方面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基层工作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公考衔接模块则以《基层岗位政策与公考实务》为重点课程。该课程详细解读基层政策执行要点,深入讲解行测常识与公务礼仪等,精准对接公务员考试需求,为学生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提供有力支持。
据悉,在后续教学工作中,微专业将充分挖掘和利用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员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实景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承红色精神。并积极对接基层单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适配的政府见习与岗位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锤炼实务能力。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形式,持续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茁壮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共青团西安译学院委员会出品 编辑:梁懿轩